高级检索
陈连植, 盛时, 姜志义. ——啉卟类(光敏剂)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4, (2): 55-61.
引用本文: 陈连植, 盛时, 姜志义. ——啉卟类(光敏剂)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4, (2): 55-61.
Chen Lianzhi, Sheng Shi, Jiang Zhiyi. Progress in porphyrines (photosensitizer) research[J].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984, (2): 55-61.
Citation: Chen Lianzhi, Sheng Shi, Jiang Zhiyi. Progress in porphyrines (photosensitizer) research[J].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984, (2): 55-61.

——啉卟类(光敏剂)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porphyrines (photosensitizer) research

  • 摘要: 众所周知,某些卟啉类化合物,如血红蛋白(Hemoglobin)、细胞色素 C(Cytochro-me C)和叶绿素(Chlorophyll)等是生物体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在体内起着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在本世纪早期就已证明某些卟啉类化合物是一种光化动力学型(Photodynamic type)的光敏剂。1942年作为肿瘤定位药进行研究时,发现它特别易于在鼠的肿瘤组织蓄积。从此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1961年将粗制血啉卟与浓硫酸-醋酸混合液进行反应,制得血啉卟衍生物(Ha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HPD)。对患有食道癌和支气管癌的15个病例各滴注2mg/kg剂量的血啉卟衍生物,3小时以后,肿瘤部位显红色荧光,而正常组织呈灰白色。因而证明血啉卟衍生物的定位能力比血啉卟好,再现性强。血啉卟衍生物除了作为诊断肿瘤的定位剂外,从文献介绍血啉卟衍生物和激光联用治疗肿瘤来看,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肿瘤的光敏剂。1975年以来,对血啉卟衍生物作了大量的基础理论、药理、临床和光源的研究。本文现从化学角度介绍啉卟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情况。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