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β-,γ-环糊精用于手性药物毛细管电泳拆分的比较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for Separation of Drug Enantiomers Using Different Cyclodextrins as Chiral Selectors
-
摘要: 首次在毛细管电泳(CE)中分别用三种不同类型环糊精(CDs)作手性选择子对十种手性药物进行拆分,并拟通过不同药物的手性拆分情况比较,讨论CDs分子与客体分子的络合作用和相互匹配原则
-
产学研合作即企业、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基于其不同的优势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协同合作,这有助于产、学、研三方互利互补,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此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时至今日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提到,我国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进行,要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3]。为全面把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发展情况,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进程,有必要对目前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一个系统回顾。
专利文献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被广泛用于衡量技术和创新,专利信息是企业经营、科学创新和高校建设一流学科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关键指导[4−5]。过往的研究表明,专利分析方法已经逐渐成为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关键手段。Zhu等[6]对大连市校企合作专利进行分析,总结了大连市专利合作发展特点,探究了大连市创新能力发展情况。Li等[7]基于广东省校企合作专利数据通过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方与企业方在省内省外的不同合作情况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广东省校企合作情况。Xu等[8]基于专利数据对深圳市合作专利进行梳理,基于可视化的方法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从微观视角对深圳市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观察,探索了深圳市现行产学研合作情况。Du等[9]基于专利信息对我国高校间、校企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进行了研究,概括了不同类型的合作者在与高校进行合作时的研究深度、紧密程度和多元化程度。国外也有研究对半导体领域校企合作专利进行了描述性探索,分析了半导体领域企业间的合作情况[10]。然而,尽管各领域产学研合作研究广泛应用专利分析方法,但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鲜有基于专利共同申请视角对产学研合作情况的区域性研究,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省市,对全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近1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为研究对象,探索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现状,旨在梳理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的主要类型与特点,识别合作中的核心参与者,为后续产学研专利合作申请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产学研专利合作主要包括专利共同申请(联合申请)合作、专利转让受让合作和专利许可被许可合作,本研究主要关注专利共同申请合作,研究所利用的专利数据主要来源于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通过IPC分类号与专利检索词合并检索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基于相关研究制定了生物医药领域检索关键词,并在检索过程中基于检索结果对检索词进行更新[11−13]。最终关键词主要包括晶型、手性药物、药物中间体、剂型、新型化学主体、方剂、复方、配方、提取物、草本、核酸、基因、疫苗、血液、肽、生物标志物、CRISPR-Cas、抗体药物偶联物等。IPC分类号主要包括A61K9(以特殊物理形状为特征的医药配制品)、A61K31(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A61K35(含有其有不明结构的原材料或其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A61K36(含有来自藻类、苔藓、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例如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药物制剂)、A61K38(含肽的医药配制品)、A61P(化合物或药物制剂的特定治疗活性)、C12M(主要涉及微生物学和细胞学领域的技术和设备)等。根据incoPat申请人类型检索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数据,并限定新兴产业分类号为4.1(生物医药产业)。
检索申请日在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范围内的专利,分别构建产学、产研和学研共同申请数据集。所构建的3个数据集中有421条重复的“特殊”专利数据,即专利申请人中同时包括企业、学校、科研机构3种类型的申请人的数据。为了不影响数据集的完整性以得到准确的结果,同时参考过往的研究[14−15],不对这421条专利数据进行剔除处理,但在计算共同申请专利总数时仅计入一次,研究最终纳入
11313 条专利数据。1.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数据集中专利数据的合作类型、地理分布、申请人分布等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共同申请专利的发展情况。基于NodeXL Basic绘制专利申请人合作网络,对共同申请专利的申请人合作进行可视化,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计算网络重要属性,识别合作中关键节点。下文中所提到的专利,如无明确指出,均指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
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基本信息
2.1 专利合作类型及逐年分布
如图1所示,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主要集中在高校与企业共同申请(
5978 件,49%),其次是产研共同申请和学研共同申请,分别为3115 件和3062 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十八个月,即行公布。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早日公布其申请。因此研究纳入的2022年与2023年的专利数量会少于实际数量。图2展示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2014年至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总数量呈上升趋势,2021年全年专利数量比2014年全年专利数量高557件。产学共同申请专利方面,2021年全年专利数量比2014年全年专利数量高345件,并且2022年专利数量仍有增加。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方面,2021年全年专利数量比2014年全年专利数量高248件,直至2023年均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产研共同申请专利数量增幅不明显,2021年全年专利数量比2014年全年专利数量仅高41件。
2.2 专利地理分布研究
根据专利申请人地址,统计各省市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数量,表1为省市专利数量分布表。共同申请专利数量在各省市间分布不均衡。广东以
1521 件专利名列第一,其次是拥有1065 件专利的上海。这两个省市是全国仅有的产学研共同申请合作专利数量超过1000 的省市,与其他省市间拉开明显差距。江苏和北京均拥有800件以上的专利,分别以828和802位列第三和第四。此外,山东、浙江拥有的共同申请专利数量较多,均在500件以上。其余省市拥有的共同申请专利数量较少,尤其是我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表 1 生物医药产业各省市共同申请专利数量分布表省/市 总计共同申请专利数量 广东 1521 上海 1065 江苏 828 北京 802 山东 579 浙江 544 湖北 306 四川 267 福建 242 河南 217 2.3 专利申请人分析
表2列出了拥有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在进行申请人专利数量统计时,将同一申请人的不同类型合作专利数量相加。例如,假设申请人为某高校,则将他参与的产学共同申请专利数量与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数量相加,并去除重复项,得到对应的专利数量。如表2所示,在高校方面,浙江大学以216件共同申请专利排名第一,第二是复旦大学,拥有191件共同申请专利;江南大学排名第三,有169件专利。企业方面,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以68件专利排名第一,第二是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65件专利,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54件专利排在第三位。科研机构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排名第一,拥有334件专利,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排名第二,拥有290件专利,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拥有237件专利,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是法国的科研机构,前10所科研机构申请人中有2所是法国机构。
表 2 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排 名 高校申请人(专利数) 企业申请人(专利数) 科研机构申请人(专利数) 1 浙江大学(216)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68)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334) 2 复旦大学(191) 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5)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90) 3 江南大学(169)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54)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237) 4 华南农业大学(159) 诺华股份有限公司(52) 国家医疗保健研究所(法国)(133) 5 中山大学(149) 北京福纳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45)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66) 6 清华大学(142)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4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53) 7 上海交通大学(138) 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8)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53) 9 厦门大学(120) 无锡迪腾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5)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51) 8 华中农业大学(116) 浙江辉肽生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3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43) 10 华东师范大学(110)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1) 上海细胞治疗研究院(41) 2.4 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表3为不同类型共同申请专利法律状态数量分布,3种类型的共同申请专利情况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专利已被授权或处于实质审查阶段,约占总专利数量的70%。驳回或撤回阶段的无效专利仅占20%左右。
表 3 不同类型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法律状态数量分布表共同申请专利
法律状态类型产学共同申请
专利/件产研共同申请
专利/件学研共同申请
专利/件授权 2271 1361 1208 实质审查 2207 883 1088 驳回 701 412 292 撤回 539 312 286 未缴年费 161 80 127 公开 102 59 59 放弃 5 7 2 权利恢复 1 1 0 2.5 专利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1971年制定了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分类号),将专利按照其技术领域进行分类,广泛应用于创新技术类别和构成的识别[16]。图3为共同申请专利技术领域数量分布图。如图3所示,专利在不同的技术分类中分布不均匀,A61P35/00(抗肿瘤药)是专利分布最集中的技术领域,共有
2473 件专利,即生物医药产业中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的核心技术领域。其次是A61P29/00(非中枢性止痛剂,退热药或抗炎剂,例如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有916件专利、A61P31/04(抗细菌药)有871件专利。此外C12N15/11(DNA或RNA片段;其修饰形成)、A61P31/14(用于RNA病毒的)等技术领域也显示出较高的合作活跃度。考虑到A61P35/00(抗肿瘤药)领域的专利数量远高于其他领域,基于技术功效,对抗肿瘤药专利作进一步分析,不同专利的技术功效由incoPat数据库提供。如表4所示,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技术功效包括避免肿瘤、提高抗肿瘤药物稳定性、提高抗肿瘤药物安全性、降低抗肿瘤药物制备成本、提高药物特异性以增强药物疗效和简化操作降低制备难度等方面。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共同申请合作基于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等属性挖掘创新点,从多维度、多方面推动了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表 4 A61P35/00(抗肿瘤药)领域专利技术功效技术功效类型 专利数量/件 肿瘤避免 289 稳定性提高 163 安全提高 142 成本降低 139 活性降低 125 特异性 111 副作用降低 103 制备方法复杂性降低 91 应用前景 87 增殖降低 79 2.6 典型专利技术分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整体专利数据的宏观统计分析,可以从广阔的视角洞察生物医药产业中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的发展趋势和现状。然而,为了深入理解这些合作背后的具体机制与问题,还需要从微观层面出发,细致分析特定的专利案例。基于此列举了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些代表性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案例。
以专利CN1439655A为例,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天然可生物降解的N-长链烷基-O-磺基壳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纳米载体的应用。具有低毒性,无溶血反应,可对难溶性药物增溶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治疗效果等技术亮点。可广泛用于含难溶性药物成分的静脉注射液的制备。该专利为典型产学共同申请合作专利,由中国药科大学与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深度项目合作,实现了相关技术的研发突破并共同申请相关专利。该专利于2007年成功实现专利技术的商业化,专利权被转让至南京亚东启天药业有限公司与亿腾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完成专利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变。除此外产研、学研等合作类型的大量专利同样顺利实现了技术的商业化,但仍有部分专利譬如CN115887408A尽管具有极高的创新性与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未进入商业化进程,相关制剂也尚未进入市场。具体案例概况如表5所示。
表 5 代表性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案例概况专利名称 申请号 技术要点 合作申请人 合作类型 成果转化 壳聚糖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与在制药中的应用CN1439655A 壳聚糖;难溶性药物增溶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产学共同申请专利合作 已转让 一种防治少儿呼吸系统疾病的
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CN1634340A 中药组合物;小儿哮喘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京开来医药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产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 已转让 包含托法替布的药物
组合物和药物制剂CN115887408A 托法替布新制剂 江苏慧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南大学 产学共同申请专利合作 否 3.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可视化研究
从构建的数据集中,基于申请人地址,筛选出江苏省专利申请人,每条专利数据将提供成对的申请人节点,如果一条专利数据中包含多个同类型节点,则计为多对节点。合作网络图的节点大小代表节点度中心度的高低,边的粗细代表节点间链接强度的大小。江苏省内申请人节点以菱形表示,省外申请人以正方形表示。蓝色节点为高校节点,绿色节点为企业节点,红色节点为科研机构节点。
3.1 江苏省产学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网络分析
图4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学共同申请专利的合作网络图,网络中共有335个节点,即共有335个申请人参与了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的共同申请。其中包括70所高校和265家企业。335个申请人之间形成了283种合作关系,链接强度最高为35。图4密度为0.005,低于0.25,较为稀疏[17]。网络中节点最高度中心度为48,平均度中心度为1.69,即平均每个申请人只与1.69个申请人进行合作,数量较少。中介中心度可以反映网络中节点的重要程度与影响力,节点最大中介中心度为
3443.5 ,平均中介中心度为50.555,分布极不平均。节点最低接近中心度为0,最高接近中心度为1,说明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与边缘。表6列出了关键网络属性前五名的节点,第一名的江南大学度中心度为48,即与48家企业开展了专利共同申请合作,其次是中国药科大学以42的度中心度排名第二,同样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中介中心度方面,中国药科大学的中介中心度最高,高达
3443 ,表示其是网络中最具影响力的核心节点。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度中心度没有名列前五,但它们的中介中心度较高,在网络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链接强度方面,江南大学与无锡迪腾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开展过35次合作,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同时江南大学还与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过15次合作。表 6 产学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网络拓扑属性排 名 合作主体 度中心度 合作主体 中介中心度 合作主体 链接强度 1 江南大学 48 中国药科大学 3443.0 江南大学 无锡迪腾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5 2 中国药科大学 42 江南大学 2115.0 江南大学 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 15 3 南京中医药大学 18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4.0 东南大学 南京大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4 南京农业大学 16 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1764.0 四川大学 常州寅盛药业有限公司 8 5 苏州大学 14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43.5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映海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7 3.2 江苏省产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网络分析
图5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研共同申请专利的合作网络图,网络中共有153个节点,其中包括94家企业和59所科研机构。所有申请人共形成107种合作关系,链接强度最高为11。网络密度为0.009,属于稀疏网络。最高度中心度为11,节点平均度中心度为1.4,平均每个申请人与1.4个申请人进行合作,与产学合作类型相比略低。最高中介中心度为55,平均中介中心度为1.575,分布同样较不均匀。最低接近中心度为0.03,最高为1,相较于产学合作节点之间联系较紧密,但整体还是存在明显中心与边缘差异。
表7列出了部分重要网络属性前五名节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11家企业开展专利合作,度中心度排名第一,中介中心度为55.0,同样排名第一,在网络中具有最大的影响力。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9的度中心度和51.5的中介中心度紧随其后,同样是网络中的核心节点。链接强度方面,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以11次合作,排名第一,表现出稳固的合作关系。同样开展过11次合作的还有江苏靶标生物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和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
表 7 产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网络拓扑属性排 名 合作主体 度中心度 合作主体 中介中心度 合作主体 链接强度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1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55.0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11 2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9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51.5 江苏靶标生物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 11 3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7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27.0 南京碳硅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 10 4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6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 苏州方科生物科技有限
公司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9 5 苏州方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 苏州方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0 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8 3.3 江苏省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网络分析
图6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研共同申请专利的合作网络图,网络中共有94个节点,其中包括64所科研机构和30所高校。所有申请人共组成82种合作关系,链接强度最高为9。网络密度为
0.0187 ,与产学和产研共同申请专利网络相比更密集,但仍属于稀疏网络。节点平均度中心度为1.7,平均每个申请人与1.7个申请人进行合作。最高度中心度为11。最高中介中心度为748,平均中介中心度为43,分布较不均匀。最低接近中心度为0.003,最高为1,存在明显中心与边缘差异。表8列出了部分重要网络属性前5名节点,南京大学、江南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度中心度均在10以上,合作范围广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中介中心度是748,是网络中最具影响力的节点。链接强度方面,中国药科大学与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开展了9次合作,排名第一。其次是江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展过8次合作。
表 8 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网络拓扑属性排 名 合作主体 度中心度 合作主体 中介中心度 合作主体 链接强度 1 南京大学 11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748.0 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 中国药科大学 9 2 江南大学 11 南京大学 708.5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江南大学 8 3 中国药科大学 10 江南大学 648.0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淮阴工学院 7 4 南京农业大学 7 中国药科大学 414.5 南京工业大学大丰海洋产业研究院 盐城师范学院 7 5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6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313.0 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 苏州大学 6 4. 思考与建议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共同申请专利合作正处于稳定发展时期,专利数量逐年增加,绝大多数专利处于实质审查阶段或已被授权。然而目前共同申请专利合作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本研究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4.1 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共同申请专利数量增长缓慢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多为企业与高校间合作,专利总量、产学合作类型专利数量、学研合作类型专利数量均表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产研合作类型专利数量尽管同样在增长,但增幅较小,因此需要一些措施帮助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可以建立共同申请专利激励金,通过资金扶持的方式,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实现良性资源互换;以企业为中心,提升企业在合作决策中作为需求方的地位,明确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应承担的任务与收获;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企业与科研机构供需信息互通;建立专利价值评估系统,对共同申请专利进行系统性价值评估,奖励高质量、高市场潜力专利,通过价值评估有效加速成果转化。
4.2 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地理分布不均衡
我国各省市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数量分布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东多西少”。东南沿海省市如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专利数量远高于西部,尤其是西北部省市专利数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企业院校数量少等,亟须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产学研合作发展落后的省市加以引导,应由各省市人民政府及相关机构牵头,畅通发达地区企业院校与较落后地区企业院校的交流渠道,实现供需信息共享;鼓励发达省份发挥资源优势,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跨省合作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企业或院校参与跨省合作。
4.3 大量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具有偶发性和单一性
在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专利共同申请网络分析中,观察到三类专利共同申请合作网络密度均低于0.25,大量节点的度中心度和链接强度仅为1,表明网络中的节点连接并不紧密,各专利申请人间联系不足,合作广泛性与深入度不足。绝大多数的合作是仅开展过一次的偶发合作,需要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政府及相关机构应鼓励学校、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调研偶发性合作发生的原因,针对不进行后续合作的原因“对症下药”。
4.4 小微企业与普通院校对于产学研专利共同申请参与度不足
在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学研专利共同申请网络中,中心性指标分布极不均衡,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节点与边缘节点。这一方面提供了对于开展专利共同申请意愿较高的潜在合作对象,但另一方面提示大量小微企业与普通院校对于产学研专利共同申请参与度不深,可通过为有意愿参与合作的小微企业提供项目资金扶持的方式,缓解小微企业的创新压力,激发边缘节点申请人的创新活力;鼓励核心节点申请人与边缘节点申请人建立联系,通过带动作用激发这些企业和院校的创新活力。
4.5 大量产学研共同申请合作专利创新价值未能实现商业化转变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学、产研、学研3种类型的共同申请专利合作中,均有代表案例完成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商业化转变,大量专利充分释放了其所代表的创新技术潜能,实现产品的市场化流通,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赋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然而在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中,同样存在部分专利未能实现技术到产品的突破,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潜藏着实验室新技术工业化产量不足、技术蕴含的商业价值不足、技术尚未得到充分验证等问题。相较于高校或科研机构直接转让已有专利技术的合作方式,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的核心在于企业在合作时的深度参与性。共同申请专利合作模式要求合作各方深度参与,共同立项,直至共同申请专利。这要求企业精准把握技术开发与专利申请的各个环节与要求,高校与科研机构切实提供企业所需求的理想商业化技术。因此在开展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时,应首先确定合作的方式,共同申请专利相较于专利转让或专利许可的合作方式,可能会带来合作申请专利后无法将技术转化成实际产品以及无法为公司带来实际效益的问题,这将直接打击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性,这同样或许是共同申请专利合作偶发性的成因之一。总体而言,在开展共同申请专利方式的产学研合作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均应重视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策略,提前做好风险评估与风险共担措施并尽量建立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
5. 结 语
本研究基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数据,统计分析了目前共同申请专利的合作类型、地理分布、申请人情况和法律状态等。同时以江苏省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专利共同申请情况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检索仅使用了incoPat情报数据库,数据可能存在漏检、重复;数据的分析不够全面等。本研究仅分析了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的基本情况,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从共同申请专利的实际转化等方面入手,以求对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进行更全面的探索与研究。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70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