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高级检索

2019年  第50卷  第4期

栏目
药学前沿
摘要: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因其显著的生物活性一直是新药发现与开发的重要来源之一,激增的基因组信息表明,链霉菌中存在着巨大的生物合成潜力。但目前从链霉菌中挖掘的具有新骨架或新结构单元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数量远低于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数量,原因主要在于很多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常规实验条件下表达微弱或转录沉默。从预测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入手,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天然宿主和异源宿主中激活链霉菌沉默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经典方法和最新策略,包括转录因子诱捕、报告子导向的高通量筛选以及多重CRISPR-TAR等,为挖掘链霉菌新型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摘要:
细胞器有其特殊的功能,且同时细胞器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通过相互协调来完成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细胞器的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膜接触位点(membrane contact sites,MCSs),其中以膜性细胞器内质网最为核心,膜接触位点上特定的束缚蛋白与细胞器膜结合,各种蛋白质复合物协同工作,执行特定的功能,例如脂质转运、Ca2+的转移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膜接触位点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细胞器中的关键作用研究,主要关注内质网与质膜、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之间的连接,以及膜接触位点上的关键蛋白与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
摘要:
修饰已上市药物以改善药物存在的缺陷,是目前全球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以高分子前药为基础的给药系统具有前药修饰和微纳米载药的双重优势,可以增强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稳定性,增加药物的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根据高分子前药的研发机制,从被动靶向、主动靶向、触发释药和协同给药进行综述,探讨该类药物的研发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此给出适当可行的解决方案。
论文
摘要:
托莫西汀是一种高度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本文在文献方法的基础上,对托莫西汀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3-氯-1-苯基丙-1-酮为原料,经不对称还原、Mitsunobu反应、缩合反应3步得到光学纯的目标产物,总收率26%。本研究将第3步甲胺化的封管操作改为了常压下反应,增大了工业化可行性。改进后的工艺操作简化,反应条件温和,为托莫西汀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摘要:
在恶性血液肿瘤中,PI3K信号通路往往呈现过度表达的紊乱状态,开发PI3K抑制剂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恶性血液肿瘤的特异性筛选,得到了一个PI3K靶向抑制剂JN-65。MTT检测发现JN-65可以有效抑制血液肿瘤的增殖,其中对白血病细胞特异性较强。体外酶活性检测发现JN-65对PI3K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且对PI3Kγ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Western blot实验表明,JN-65能有效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流式实验证明,JN-65通过抑制PI3K信号通路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本研究采用分子对接模拟方法研究JN-65与PI3K相互作用关系,在分子水平对PI3K的抑制机制进行了研究。JN-65有望成为一个潜在的PI3K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恶性血液肿瘤。
摘要:
利用和厚朴酚熔点低的特点,以亲水性惰性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载体材料,采用熔融法制备新型和厚朴酚表面固体分散体,对其溶出行为和稳定性进行初步的考察,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扫描电镜法等探究药物在载体中物相特征。结果表明,当和厚朴酚与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质量比为1∶2时,和厚朴酚表面固体分散体15 min溶出度大于90%,且药物平均溶出时间大幅缩短;在表面固体分散体中和厚朴酚以微晶形态分布在载体材料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表面;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药物溶出速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采用熔融法制得的表面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简单,载药量高,药物以微晶形态存在,其体外溶出速率显著提高,可为和厚朴酚固体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
采用Hypersil BDS C18(100 mm×4.6 mm,2.4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甲基叔丁基醚-甲酸(430∶520∶50∶1)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对环孢素A及其有关物质进行分离。在所建立的条件下,环孢素A及其有关物质分离良好,检测并鉴定出29个主要有关物质(9个工艺杂质,20个降解产物),其中13个为欧洲药典中列出的已知杂质或其光学异构体,其余16个均为未知结构的有关物质。采用电喷雾正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法(ESI-TOF/MS)测定各有关物质的准确质量和元素组成,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ESI-MS/MS)测定其碎片离子特征,通过质谱解析鉴定了29个有关物质的结构。建立的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分离鉴定环孢素A中的有关物质,可用于其发酵过程的质量控制。
摘要:
通过纳米技术实现诊断与治疗的结合,有利于推动肿瘤治疗的发展。近红外二区(NIR-II)成像技术由于其成像上的优势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载药系统——DOX-IR1061阳离子脂质体,载入NIR-II荧光探针IR1061与阿霉素(DOX)分别作为成像剂和治疗剂,并且通过十八胺增强其细胞摄取及肿瘤细胞抑制能力。通过对脂质体的NIR-II性能测试表明,DOX-IR1061阳离子脂质体具有NIR-II成像能力;对脂质体细胞摄取行为的分析和肿瘤细胞抑制实验证明,十八胺能够促进脂质体被细胞摄取,与DOX协同增强抗肿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DOX-IR1061阳离子脂质体具有同时实现肿瘤成像与治疗的潜力,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摘要:
以大黄酸为底物、醚链为连接臂合成磁共振成像(MRI)对比剂并评价其坏死亲和性。合成新的配体10-{[6-(1,8-二羟基蒽醌-3-甲酰氨基)乙氧基乙基]氨基}羰酰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三乙酸(DO3A-Ether-Rhein,即E1),再与Gd3+配位得到顺磁性对比剂10-{[6-(1,8-二羟基蒽醌-3-甲酰氨基)乙氧基乙基]氨基}羰酰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三乙酸合钆(Gd-DO3A-Ether-Rhein,即GdE1)。分别在高热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坏死模型和微波消融诱导的大鼠肌肉坏死模型上评价探针的坏死亲和性。动物试验中,分别在给予GdE1(0.1 mmol/kg)前和给药后0~9 h进行MRI成像,Gd-DOTA(1,4,7,10-四乙酸-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合钆)作为对照。MRI成像结果表明,坏死细胞的信号强度(4 369±70)显著高于正常细胞(2 555±84)(P<;0.05);在GdE1给药后3 h,坏死肌肉与正常肌肉的对比度为2.00±0.12,显著高于给药后0 h(1.27±0.03)(P<;0.05)。上述结果表明,GdE1具有良好的坏死亲和性,在坏死相关疾病的诊断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摘要:
为了观察3种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对斑马鱼的心脏毒性并初步探讨其机制,将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一系列浓度的化合物NNU395、NNU458和NNU459。于显微镜下观察并拍摄斑马鱼的心脏形态,统计死亡率及心率,并检测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NNU395、NNU458和NNU459呈浓度依赖地增加了斑马鱼的死亡率,对斑马鱼胚胎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79.7±12.2),(27.5±1.3)和(24.4±2.6)μmol/L,且较之各自改构前体,3种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更低。120~200 μmol/L NNU395及30 μmol/L的NNU458或NNU459处理后的斑马鱼出现明显的心包水肿和心脏畸形。120~200 μmol/L的NNU395及0.1~30 μmol/L的NNU458或10~30 μmol/L的NNU459均显著降低斑马鱼的心率。3种化合物对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都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提示低浓度的NNU395、NNU458和NNU459对斑马鱼心脏无明显毒性,高浓度的3种化合物对斑马鱼可产生心血管毒性。
摘要:
药用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et Arn.含有大量的五环三萜及三萜皂苷,化学结构复杂多样。三萜类化合物骨架的修饰与其生物合成途径下游的一类关键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P450)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分析毛冬青转录组数据,筛选到1个可能具有五环三萜C-28位氧化功能的CYP450基因(IpAO2)。克隆IpAO2基因并将其通过质粒转化法导入能高效合成amyrin的酿酒酵母工程菌中,GC-MS分析重组酵母代谢产物,发现IpAO2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将α-amyrin和β-amyrin分别氧化为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确定IpAO2是一个五环三萜C-28位氧化酶基因。IpAO2基因的鉴定对全面阐明毛冬青三萜及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期开展毛冬青活性三萜类化合物的代谢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要:
为研究自噬在毛囊周期循环和休止期脱发中的作用,以及是否可通过调节毛囊上皮细胞的自噬促进休止期毛囊的再生,采用拔毛法诱导3~4周龄C57BL/6小鼠的毛囊生长期,给予腹腔注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处理,并以空白和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为对照,结果发现,经3-MA处理后的毛囊再生明显加快,且新生毛发的数量与质量均明显优于Vehicle组和RAPA组。取处理后的小鼠皮肤组织经HE染色、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经3-MA处理后,毛囊上皮细胞中的Beclin1表达、LC3BⅡ/Ⅰ比值均显著降低,P62和Ki67表达增加,同时以CD34、CD49f为双标记的毛囊干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但经RAPA处理后的毛囊中Beclin1表达、LC3BⅡ/Ⅰ比值明显增加,但P62和Ki67表达下降,且毛囊干细胞的数目减少。实验结果表明,通过3-MA抑制毛囊上皮细胞的自噬可以促进由拔毛法诱导的C57BL/6小鼠的毛发再生。3-MA或其他相关的自噬抑制剂可能在未来的人类休止期脱发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
探讨异甘草酸镁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细胞免疫和肝脏炎症的影响。通过检测两组小鼠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的变化,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肝脏组织HBsAg mRNA 的差异以及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考察HBV转基因小鼠的肝脏炎性病变和异甘草酸镁的药效。利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群以及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B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探索异甘草酸镁减轻HBV转基因小鼠肝脏炎性病变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血清转氨酶活性将HBV转基因小鼠分组后,连续给药35 d,异甘草酸镁组[15 mg/(kg·d)]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BsAg蛋白和肝脏组织HBsAg mRNA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肝脏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肿胀、坏死和局灶性炎细胞浸润,异甘草酸镁组小鼠的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轻于对照组。异甘草酸镁组小鼠血液中CD8+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CD4+/CD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异甘草酸镁组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表明,异甘草酸镁可以调节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功能,减少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损伤,但不影响肝细胞HBsAg表达。
摘要: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LUTO对胰岛β细胞合成及分泌胰岛素作用的影响及机制。利用酶法分离提取db/db、ob/ob及HFD小鼠胰岛细胞,检测PLUTO在不同肥胖模型小鼠胰岛细胞中的表达量;利用糖脂毒性刺激胰岛原代细胞和Min6细胞,检测PLUTO的表达量,阐明肥胖因素诱导PLUTO下调的原因。通过RT-qPCR和ELISA方法分析PLUTO对胰岛素合成及分泌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及功能回复实验阐明PLUTO调控胰岛β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相比,PLUTO在肥胖小鼠模型中表达量显著降低;在胰岛原代细胞和Min6细胞中过表达PLUTO促进胰岛合成和分泌;Western blot实验证明PLUTO通过上调相邻基因Pdx1的转录和翻译,促进胰岛素合成及分泌。
摘要:
以Aβ25-35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建立损伤模型,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样病变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采用Aβ25-35诱导C6星形胶质细胞株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建立细胞模型;以不同浓度的FGF21对Aβ25-35诱导细胞损伤模型干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DCFH-DA探针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FGF21及Aβ25-35对C6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FGF21及Aβ25-35对C6细胞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FGF21能够减少Aβ25-35导致C6细胞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下调C6细胞内异常ROS水平,同时缓解Aβ25-35引起的C6细胞MEK1/2、ERK1/2、p38磷酸化水平的异常,提示FGF21可能通过调控ROS途径及MAPKs信号通路进而缓解Aβ25-35导致的星形胶质细胞损伤。
综述
摘要:
神经炎症参与了多种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中枢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且大量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参与调节了主要包括学习记忆能力与情绪在内的认知功能。本文通过总结不同疾病动物模型及临床数据探讨神经炎症与学习记忆能力及情绪的关系,并探讨了以神经炎症作为治疗手段研究的靶点用于改善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并对此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治疗药物的研发进一步提供理论指导。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