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54卷 第2期
2023, 54(2): 131-140.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1028002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疗法是目前最受关注的肿瘤免疫疗法之一,已被批准为多种肿瘤治疗的一线用药。然而,单一的ICIs疗法具有疗效有限、易耐药等缺陷。因此,开发联合治疗策略以提高ICIs疗效,成为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首先介绍了ICIs的新型作用靶点,并结合ICIs产生治疗抵抗的机制,系统介绍了现有疗法(如化疗、放疗、热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疫苗、细胞因子治疗、过继细胞疗法等)与ICIs的联合治疗策略,并深入探讨了其增强肿瘤杀伤作用的机制,为临床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个性化联合治疗提供参考。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疗法是目前最受关注的肿瘤免疫疗法之一,已被批准为多种肿瘤治疗的一线用药。然而,单一的ICIs疗法具有疗效有限、易耐药等缺陷。因此,开发联合治疗策略以提高ICIs疗效,成为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首先介绍了ICIs的新型作用靶点,并结合ICIs产生治疗抵抗的机制,系统介绍了现有疗法(如化疗、放疗、热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疫苗、细胞因子治疗、过继细胞疗法等)与ICIs的联合治疗策略,并深入探讨了其增强肿瘤杀伤作用的机制,为临床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个性化联合治疗提供参考。
2023, 54(2): 141-149.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11125001
摘要: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已在多种血液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目前国内外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产品均属于自体CAR-T。相比于自体CAR-T治疗,通用型CAR-T优势显著,可满足更多患者的治疗需求,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本文围绕通用型CAR-T进行综述,明确指出通用型CAR-T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并从引起两大难题的机制出发总结分析可行的解决策略,同时对国内外通用型CAR-T布局企业及其优势产品的最新临床进展进行综述,从另一方面探讨开发策略的可行性,以期为开发新一代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产品提供思路。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已在多种血液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目前国内外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产品均属于自体CAR-T。相比于自体CAR-T治疗,通用型CAR-T优势显著,可满足更多患者的治疗需求,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本文围绕通用型CAR-T进行综述,明确指出通用型CAR-T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并从引起两大难题的机制出发总结分析可行的解决策略,同时对国内外通用型CAR-T布局企业及其优势产品的最新临床进展进行综述,从另一方面探讨开发策略的可行性,以期为开发新一代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产品提供思路。
2023, 54(2): 150-158.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0930001
摘要: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临床应用中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NSAIDs引起的小肠损伤(NSAIDs-induced small intestinal injuries,NSIs)表现为出现空肠及回肠黏膜红斑、糜烂、溃疡、出血、肠壁穿孔、梗阻等。NSIs的病理机制复杂,且缺乏针对NSIs的有效预防或治疗手段。就近5年关于NSIs病理机制和米索前列醇、黏膜保护剂、抗生素及益生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营养补充剂等药物防治NS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SIs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临床应用中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NSAIDs引起的小肠损伤(NSAIDs-induced small intestinal injuries,NSIs)表现为出现空肠及回肠黏膜红斑、糜烂、溃疡、出血、肠壁穿孔、梗阻等。NSIs的病理机制复杂,且缺乏针对NSIs的有效预防或治疗手段。就近5年关于NSIs病理机制和米索前列醇、黏膜保护剂、抗生素及益生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营养补充剂等药物防治NS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SIs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3, 54(2): 159-171.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1101002
摘要:
近年来,关于含硼药物,尤其是硼酸类药物的研究逐渐增多。含硼药物代表了药物化学家在研发领域开拓的一类新成果,这类药物在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已有5个含硼药物获批上市,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含硼药物也不在少数,同时近几年在研新药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扩展了硼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介绍硼元素的特性,并对处于各个研究阶段的代表性含硼药物的适应证,与靶点的结合机制,以及它们进入临床试验后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含硼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关于含硼药物,尤其是硼酸类药物的研究逐渐增多。含硼药物代表了药物化学家在研发领域开拓的一类新成果,这类药物在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已有5个含硼药物获批上市,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含硼药物也不在少数,同时近几年在研新药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扩展了硼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介绍硼元素的特性,并对处于各个研究阶段的代表性含硼药物的适应证,与靶点的结合机制,以及它们进入临床试验后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含硼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3, 54(2): 172-179.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1112001
摘要:
有氧糖酵解增加是肿瘤代谢重编程的主要特征。有氧糖酵解不仅为癌细胞提供能量而且为其生物合成提供必要的前体,这对促进肿瘤生长非常重要。癌细胞通过对糖酵解酶进行调节来满足其自身需求,糖酵解酶在促进肿瘤存活、转移、侵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作为有氧糖酵解的关键酶,由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和乳酸脱氢酶B(lactate dehydrogenase B,LDHB)两种亚基组成。LDHA被认为在有氧糖酵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对于LDHB的研究却较少。但目前LDHB在各种肿瘤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报道,大量研究表明,LDHB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恶性进展相关。本文从LDHB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作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综述了其近10年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深入了解该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有氧糖酵解增加是肿瘤代谢重编程的主要特征。有氧糖酵解不仅为癌细胞提供能量而且为其生物合成提供必要的前体,这对促进肿瘤生长非常重要。癌细胞通过对糖酵解酶进行调节来满足其自身需求,糖酵解酶在促进肿瘤存活、转移、侵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作为有氧糖酵解的关键酶,由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和乳酸脱氢酶B(lactate dehydrogenase B,LDHB)两种亚基组成。LDHA被认为在有氧糖酵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对于LDHB的研究却较少。但目前LDHB在各种肿瘤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报道,大量研究表明,LDHB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恶性进展相关。本文从LDHB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作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综述了其近10年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深入了解该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2023, 54(2): 180-187.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0403
摘要:
为掩盖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I)苦味和个性化调控药物释放速度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分别以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HPC)和尤特奇RS100修饰制备速释型AZI-AmberliteTM IRP64/HPC和缓释型AZI-AmberliteTM IRP69/RS100进而组合以实现控制释放。对AZI-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的载药量、药物利用率进行测定,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对AZI -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测定其润湿度、掩味效果、体外溶出和释放行为。结果显示,形成的AZI-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改变了药物原有的结晶状态,2.5%HPC修饰的AZI-AmberliteTM IRP64/HPC和0.5%RS100修饰的AZI-AmberliteTM IRP69/RS100掩味效果良好,两者以对应AZI含量为13∶67的比例组合可以实现AZI在前10 min的快速释放和后期的6 h内平稳释药。结果表明,经表面修饰制得的AZI-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及其组合物能够掩盖AZI苦味并可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的灵活调节,为AZI新制剂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为掩盖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I)苦味和个性化调控药物释放速度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分别以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HPC)和尤特奇RS100修饰制备速释型AZI-AmberliteTM IRP64/HPC和缓释型AZI-AmberliteTM IRP69/RS100进而组合以实现控制释放。对AZI-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的载药量、药物利用率进行测定,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对AZI -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测定其润湿度、掩味效果、体外溶出和释放行为。结果显示,形成的AZI-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改变了药物原有的结晶状态,2.5%HPC修饰的AZI-AmberliteTM IRP64/HPC和0.5%RS100修饰的AZI-AmberliteTM IRP69/RS100掩味效果良好,两者以对应AZI含量为13∶67的比例组合可以实现AZI在前10 min的快速释放和后期的6 h内平稳释药。结果表明,经表面修饰制得的AZI-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及其组合物能够掩盖AZI苦味并可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的灵活调节,为AZI新制剂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2023, 54(2): 188-197.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30302
摘要:
乙酰基二肽-1鲸蜡酯(acetyl dipeptide-1 cetyl ester,AD-1)是乙酸和十六烷基醇与精氨酸和酪氨酸组成的人工合成肽,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提高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已被用于敏感肌化妆品中。该成分虽然也被用于抗衰老化妆品中,但缺乏公开的系统科学研究。本研究通过评价AD-1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基化作用、建立UVA反复照射真皮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光老化模型,探讨其在光老化细胞中的抗衰老活性。采用MTT法测定AD-1对细胞活力的影响;RT-qPCR法检测AD-1和UVA对衰老相关p21、p53、MMPs、IL6、Col1、Col3以及自噬相关p62、ATG5、ATG7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AD-1和UVA对衰老及自噬相关p16、p21、p53、Col1、LC3B、p62蛋白水平的影响;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MDC染色评价细胞衰老损伤,并通过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实验结果显示,AD-1干预可以减少UVA诱导的细胞损伤和mRNA表达异常,改善p16、p21、p53、Col1、LC3B、p62蛋白水平异常。结果表明,AD-1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抗糖基化能力,同时可能通过激活自噬保护UVA诱导的光老化细胞,具有较好的抗衰老活性。
乙酰基二肽-1鲸蜡酯(acetyl dipeptide-1 cetyl ester,AD-1)是乙酸和十六烷基醇与精氨酸和酪氨酸组成的人工合成肽,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提高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已被用于敏感肌化妆品中。该成分虽然也被用于抗衰老化妆品中,但缺乏公开的系统科学研究。本研究通过评价AD-1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基化作用、建立UVA反复照射真皮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光老化模型,探讨其在光老化细胞中的抗衰老活性。采用MTT法测定AD-1对细胞活力的影响;RT-qPCR法检测AD-1和UVA对衰老相关p21、p53、MMPs、IL6、Col1、Col3以及自噬相关p62、ATG5、ATG7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AD-1和UVA对衰老及自噬相关p16、p21、p53、Col1、LC3B、p62蛋白水平的影响;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MDC染色评价细胞衰老损伤,并通过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实验结果显示,AD-1干预可以减少UVA诱导的细胞损伤和mRNA表达异常,改善p16、p21、p53、Col1、LC3B、p62蛋白水平异常。结果表明,AD-1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抗糖基化能力,同时可能通过激活自噬保护UVA诱导的光老化细胞,具有较好的抗衰老活性。
2023, 54(2): 198-207.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1218001
摘要:
化疗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近年来广受关注,但有关肺损伤状态下化疗对心脏代谢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博莱霉素(BLM)和阿霉素(DOX)构建肺损伤叠加心肌损伤小鼠模型: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BLM组(单次气管滴注5.0 mg/kg BLM)、DOX组(腹腔注射7.5 mg/kg DOX,每周1次,连续两周)和DOX+BLM组,以血清标志物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心脏损伤程度。采用气质联用(GC-MS)和液质联用(LC-MS)技术对心脏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单独给予BLM可导致小鼠肺损伤,但对心脏代谢轮廓无显著影响;单独给予DOX心脏代谢轮廓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差异代谢物为氨基酸、脂肪酸、磷脂等;联合给予BLM和DOX后心脏代谢稳态被严重扰乱,尤其是支链氨基酸蓄积更加严重。研究证实,在肺损伤状态下DOX可导致心脏代谢轮廓发生更显著的变化,并初步聚焦支链氨基酸代谢通路。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化疗药物心脏毒性机制提供了参考。
化疗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近年来广受关注,但有关肺损伤状态下化疗对心脏代谢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博莱霉素(BLM)和阿霉素(DOX)构建肺损伤叠加心肌损伤小鼠模型: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BLM组(单次气管滴注5.0 mg/kg BLM)、DOX组(腹腔注射7.5 mg/kg DOX,每周1次,连续两周)和DOX+BLM组,以血清标志物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心脏损伤程度。采用气质联用(GC-MS)和液质联用(LC-MS)技术对心脏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单独给予BLM可导致小鼠肺损伤,但对心脏代谢轮廓无显著影响;单独给予DOX心脏代谢轮廓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差异代谢物为氨基酸、脂肪酸、磷脂等;联合给予BLM和DOX后心脏代谢稳态被严重扰乱,尤其是支链氨基酸蓄积更加严重。研究证实,在肺损伤状态下DOX可导致心脏代谢轮廓发生更显著的变化,并初步聚焦支链氨基酸代谢通路。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化疗药物心脏毒性机制提供了参考。
2023, 54(2): 208-217.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1402
摘要:
研究黄葵总黄酮对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机制并在大鼠体内对受抑制最为显著的CYP2C9亚型进行验证。利用HPLC-MS/MS技术,通过鸡尾酒法在体外评估黄葵总黄酮对人CYP3A4、CYP2C9、CYP2C19、CYP2E1、CYP1A2和CYP2D6的抑制效应,考察其抑制机制,计算酶抑制动力学参数。在大鼠体内通过比较单次或多次给药200 mg/kg黄葵总黄酮与等剂量CMC-Na后甲苯磺丁脲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差异,评估黄葵总黄酮对大鼠CYP2C11酶(CYP2C9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葵总黄酮对CYP2C9和CYP2E1存在显著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3.22和8.64 μg/mL,对其他亚型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介于20~30 μg/mL。黄葵总黄酮并非为潜在的时间依赖性抑制剂,它能竞争性抑制CYP2E1和CYP2C9,抑制常数Ki分别为3.84和6.33 μg/mL,对CYP3A4介导的睾酮-6β-羟基化和咪达唑仑-4-羟基化的抑制方式为非竞争性抑制,Ki分别为7.37和3.32 μg/mL,同时它也是CYP1A2、CYP2D6和CYP2C19的非竞争性抑制剂,Ki分别为8.66、11.49和21.94 μg/mL。在大鼠体内,黄葵总黄酮并没有引起大鼠体内CYP2C11探针底物甲苯磺丁脲药动学行为的改变,但影响了其代谢物4-羟基甲苯磺丁脲的AUC0-t、cmax等参数(P < 0.05)。因此在临床研究中应当考察可能存在的CYP450酶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研究黄葵总黄酮对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机制并在大鼠体内对受抑制最为显著的CYP2C9亚型进行验证。利用HPLC-MS/MS技术,通过鸡尾酒法在体外评估黄葵总黄酮对人CYP3A4、CYP2C9、CYP2C19、CYP2E1、CYP1A2和CYP2D6的抑制效应,考察其抑制机制,计算酶抑制动力学参数。在大鼠体内通过比较单次或多次给药200 mg/kg黄葵总黄酮与等剂量CMC-Na后甲苯磺丁脲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差异,评估黄葵总黄酮对大鼠CYP2C11酶(CYP2C9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葵总黄酮对CYP2C9和CYP2E1存在显著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3.22和8.64 μg/mL,对其他亚型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介于20~30 μg/mL。黄葵总黄酮并非为潜在的时间依赖性抑制剂,它能竞争性抑制CYP2E1和CYP2C9,抑制常数Ki分别为3.84和6.33 μg/mL,对CYP3A4介导的睾酮-6β-羟基化和咪达唑仑-4-羟基化的抑制方式为非竞争性抑制,Ki分别为7.37和3.32 μg/mL,同时它也是CYP1A2、CYP2D6和CYP2C19的非竞争性抑制剂,Ki分别为8.66、11.49和21.94 μg/mL。在大鼠体内,黄葵总黄酮并没有引起大鼠体内CYP2C11探针底物甲苯磺丁脲药动学行为的改变,但影响了其代谢物4-羟基甲苯磺丁脲的AUC0-t、cmax等参数(P < 0.05)。因此在临床研究中应当考察可能存在的CYP450酶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2023, 54(2): 218-225.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2701
摘要:
探究生脉方(Shengmai formula,SMF)对脓毒症小鼠组织损伤、血清炎症因子和外周血固有免疫细胞比例的作用;考察肠道菌群在SMF治疗脓毒症中的作用。灌胃0.3,0.6,1.2 g/kg或腹腔注射0.6 g/kg SMF 4 d后腹腔注射20 mg/kg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模型,考察小鼠生存率,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肺、肾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清IL-6、TNF-α、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建立LPS和盲肠结扎穿刺(CLP)脓毒症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SMF灌胃或腹腔注射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影响;考察抗生素(ABX)处理对SMF灌胃治疗脓毒症的影响;考察SMF灌胃小鼠的粪菌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SMF灌胃显著提高LPS模型小鼠生存率,减轻肝、肺、肾损伤和炎性浸润,降低血清IL-6、ALT、AST、BUN、Cr水平;显著降低LPS模型24 h外周血巨噬细胞比例,下调CLP模型24 h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SMF腹腔注射对脓毒症模型上述指标均无显著作用。ABX处理逆转了SMF灌胃的脓毒症治疗作用;SMF灌胃小鼠的粪便移植到伪无菌鼠,显著减轻其脓毒症症状。结果表明,SMF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缓解组织损伤,发挥对脓毒症小鼠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为SMF治疗临床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
探究生脉方(Shengmai formula,SMF)对脓毒症小鼠组织损伤、血清炎症因子和外周血固有免疫细胞比例的作用;考察肠道菌群在SMF治疗脓毒症中的作用。灌胃0.3,0.6,1.2 g/kg或腹腔注射0.6 g/kg SMF 4 d后腹腔注射20 mg/kg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模型,考察小鼠生存率,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肺、肾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清IL-6、TNF-α、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建立LPS和盲肠结扎穿刺(CLP)脓毒症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SMF灌胃或腹腔注射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影响;考察抗生素(ABX)处理对SMF灌胃治疗脓毒症的影响;考察SMF灌胃小鼠的粪菌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SMF灌胃显著提高LPS模型小鼠生存率,减轻肝、肺、肾损伤和炎性浸润,降低血清IL-6、ALT、AST、BUN、Cr水平;显著降低LPS模型24 h外周血巨噬细胞比例,下调CLP模型24 h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SMF腹腔注射对脓毒症模型上述指标均无显著作用。ABX处理逆转了SMF灌胃的脓毒症治疗作用;SMF灌胃小鼠的粪便移植到伪无菌鼠,显著减轻其脓毒症症状。结果表明,SMF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缓解组织损伤,发挥对脓毒症小鼠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为SMF治疗临床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
2023, 54(2): 226-237.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11202
摘要:
肠道菌群的变化通常与不同的胃肠道疾病有关,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可以增强免疫耐受性,调节肠道免疫平衡。已有研究发现,增加肠道菌群拟杆菌门中脆弱拟杆菌(B.fragilis)的相对丰度,可以显著增强肠道调节性T细胞(Treg)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缓解肠道炎症。然而,B.fragilis调节肠道免疫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给SPF级C57BL/6小鼠饮用3% DSS溶液构建急性结肠炎模型,自由饮用7 d后,通过灌胃对已患结肠炎小鼠外源性补充B.fragilis,研究B.fragilis对肠道免疫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B.fragilis可以改善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道菌群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通过提取小鼠组织淋巴细胞、初始CD4+ T细胞、使用脂质体修饰的siRNA敲低小鼠Smad3,采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研究发现B.fragilis能够通过TGF-β/Smad3信号通路诱导肠道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肠道调节免疫,进而缓解结肠炎。此外,本研究还发现B.fragilis通过增加肠道中活性氧(ROS)的表达来激活TGF-β,从而诱导Treg细胞分化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肠道菌群的变化通常与不同的胃肠道疾病有关,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可以增强免疫耐受性,调节肠道免疫平衡。已有研究发现,增加肠道菌群拟杆菌门中脆弱拟杆菌(B.fragilis)的相对丰度,可以显著增强肠道调节性T细胞(Treg)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缓解肠道炎症。然而,B.fragilis调节肠道免疫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给SPF级C57BL/6小鼠饮用3% DSS溶液构建急性结肠炎模型,自由饮用7 d后,通过灌胃对已患结肠炎小鼠外源性补充B.fragilis,研究B.fragilis对肠道免疫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B.fragilis可以改善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道菌群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通过提取小鼠组织淋巴细胞、初始CD4+ T细胞、使用脂质体修饰的siRNA敲低小鼠Smad3,采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研究发现B.fragilis能够通过TGF-β/Smad3信号通路诱导肠道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肠道调节免疫,进而缓解结肠炎。此外,本研究还发现B.fragilis通过增加肠道中活性氧(ROS)的表达来激活TGF-β,从而诱导Treg细胞分化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2023, 54(2): 238-244.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0101
摘要:
本文研究SNP-9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细胞模型的作用和机制。使用鱼藤酮损伤SH-SY5Y细胞建立PD细胞模型;通过MTT法检测鱼藤酮和SNP-9对细胞活力的影响;Hoechst/PI双染法检测鱼藤酮和SNP-9对细胞凋亡的影响;DCFH-DA探针检测鱼藤酮和SNP-9对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鱼藤酮和SNP-9对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Bcl-2、Bax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SNP-9能够缓解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活力、TH和α-syn水平、细胞凋亡、ROS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异常。研究结果提示SNP-9可能通过调控凋亡相关通路,进而缓解鱼藤酮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
本文研究SNP-9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细胞模型的作用和机制。使用鱼藤酮损伤SH-SY5Y细胞建立PD细胞模型;通过MTT法检测鱼藤酮和SNP-9对细胞活力的影响;Hoechst/PI双染法检测鱼藤酮和SNP-9对细胞凋亡的影响;DCFH-DA探针检测鱼藤酮和SNP-9对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鱼藤酮和SNP-9对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Bcl-2、Bax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SNP-9能够缓解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活力、TH和α-syn水平、细胞凋亡、ROS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异常。研究结果提示SNP-9可能通过调控凋亡相关通路,进而缓解鱼藤酮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
2023, 54(2): 245-254.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022803
摘要:
目前已有多款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其配体(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用于临床治疗,但只有部分患者表现出临床反应,因此需要一种替代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以PD-L1为靶点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本研究设计了以PD-L1为靶点的表位肽疫苗,然后基于人源化免疫系统(HIS)小鼠模型筛选,具有免疫原性的PD-L1表位肽,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设计并筛选得到的PD-L1-B1表位肽疫苗不仅成功诱导了PD-L1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还表现出抗肿瘤活性。此外,免疫治疗还增加了肿瘤的T淋巴细胞浸润,重塑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综上所述,PD-L1-B1表位肽疫苗表现出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对PD-1/PD-L1阻断不敏感的患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免疫治疗策略。
目前已有多款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其配体(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用于临床治疗,但只有部分患者表现出临床反应,因此需要一种替代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以PD-L1为靶点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本研究设计了以PD-L1为靶点的表位肽疫苗,然后基于人源化免疫系统(HIS)小鼠模型筛选,具有免疫原性的PD-L1表位肽,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设计并筛选得到的PD-L1-B1表位肽疫苗不仅成功诱导了PD-L1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还表现出抗肿瘤活性。此外,免疫治疗还增加了肿瘤的T淋巴细胞浸润,重塑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综上所述,PD-L1-B1表位肽疫苗表现出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对PD-1/PD-L1阻断不敏感的患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免疫治疗策略。
2023, 54(2): 255-262.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20912001
摘要:
为解决目前应用于鉴别动物双歧杆菌的方法的用时长、操作复杂、实验环境低适配性等缺点,开发了一种基于ERIC-PCR技术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以靶向鉴别、检测动物双歧杆菌的方法。以动物双歧杆菌HP-B1124基因组DNA为基础,优化动物双歧杆菌HP-B1124的ERIC-PCR反应条件,对ERIC-PCR片段逐一回收并进行测序,针对测序结果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探针,对两对引物探针设计结果的准确性、特异性、可检测基因组DNA的含量限度、普适性进行检验,并运用所设计的两对特异性引物探针检验市售公示配方中含有动物双歧杆菌的产品。本研究设计的两对特异性引物探针可简单、快速、靶向的用于动物双歧杆菌的鉴定。此方法优化了目前相对传统的动物双歧杆菌纯培养及平板计数鉴定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SNP基因分型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等方法在鉴定动物双歧杆菌方面对实验设备及试剂的高要求,具有成本低、特异性强的特点,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为解决目前应用于鉴别动物双歧杆菌的方法的用时长、操作复杂、实验环境低适配性等缺点,开发了一种基于ERIC-PCR技术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以靶向鉴别、检测动物双歧杆菌的方法。以动物双歧杆菌HP-B1124基因组DNA为基础,优化动物双歧杆菌HP-B1124的ERIC-PCR反应条件,对ERIC-PCR片段逐一回收并进行测序,针对测序结果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探针,对两对引物探针设计结果的准确性、特异性、可检测基因组DNA的含量限度、普适性进行检验,并运用所设计的两对特异性引物探针检验市售公示配方中含有动物双歧杆菌的产品。本研究设计的两对特异性引物探针可简单、快速、靶向的用于动物双歧杆菌的鉴定。此方法优化了目前相对传统的动物双歧杆菌纯培养及平板计数鉴定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SNP基因分型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等方法在鉴定动物双歧杆菌方面对实验设备及试剂的高要求,具有成本低、特异性强的特点,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