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高级检索

2021年  第52卷  第1期

栏目
药学前沿
摘要:
冠状病毒是人和动物的重要致病原,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致命威胁。宿主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但过激的免疫应答也会加重病毒感染和病理损伤。病毒免疫逃逸是冠状病毒的重要致病机制。本文主要从宿主免疫传感器、干扰素、细胞因子和冠状病毒免疫逃逸方面重点阐述了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以期为抗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
分子生物学和肿瘤生物学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肿瘤治疗模式,大量科学研究揭示了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各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应运而生,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后肿瘤的另一有效治疗手段。本文介绍了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并重点介绍了细胞因子免疫疗法、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免疫疗法、PD-1/PD-L1疗法、CAR-T疗法、肿瘤疫苗、溶瘤病毒等新型免疫疗法的设计原理、上市生物药物及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比了各免疫疗法的优缺点,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药物研发提供思路与方法。
摘要:
树形分子因其具有独特的树枝状分子结构以及多价协同作用等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树形分子合成繁琐费时、纯化困难,使得大规模制备高代无缺陷的树形分子困难重重。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装的方法构建树形分子的策略,即利用低代的两亲性树形分子自组装构建非共价超分子树形分子,用以模拟高代共价树形分子。本文介绍超分子树形分子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例如输送小分子抗肿瘤药物、核酸治疗试剂和分子造影剂等,并通过一些代表性的实例展现超分子树形分子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摘要:
体内代谢物轮廓变化与外界刺激密切相关,代谢物的浓度可以直接反映生物体生理或病理状态。LC-MS是内源性代谢物定量测定的主要分析方法,但由于检测偏向性问题,该方法存在分析覆盖面窄、灵敏度较低等不足。近年来,化学衍生化技术与LC-MS的整合应用发展迅速,与氨基、羟基、羧基、羰基、巯基等基团靶向反应的各类衍生化试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代谢组学研究。本文根据代谢物基团分类介绍了各种衍生化反应及其在代谢组学分析中的应用,综述了多基团衍生化方法的特点,并对衍生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论文
摘要:
以大黄酸为原料,利用其羧基通过不同的连接臂与呋咱氮氧化合物偶联,得到7个NO供体型大黄酸衍生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采用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Bel-7402,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骨肉瘤细胞U2OS,耐药细胞Bel-7402/5-FU及正常肝细胞LO2的体外抗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所有目标化合物对受试的肿瘤细胞和耐药细胞均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g对人肝癌细胞HepG2、Bel-7402,人骨肉瘤细胞U2OS及耐药细胞Bel-7402/5-FU具有强的增殖抑制活性,而且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小,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采用Griess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4g在肿瘤细胞HepG2中对NO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4g在细胞中能释放高浓度的NO,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NO的释放相关。NO清除剂验证实验表明,化合物4g的抗肿瘤活性部分来自于NO的释放。
摘要:
甲磺酸乐伐替尼(LF)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因其溶出过程中发生凝胶化而导致溶出度下降,生物利用度低。本研究通过旋蒸法制得甲磺酸乐伐替尼-黄芩素(LF-BAI)共无定形物(物质的量比为1∶1),以提高LF溶出度的同时消除其凝胶化。利用偏光显微观察、粉末X射线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共旋蒸产物为单相的共无定形物(Tg=118 ℃)。溶出试验发现LF-BAI共无定形可有效地消除LF在溶出过程中的凝胶化,且与LF晶体、BAI晶体相比,LF和BAI的溶出速率分别提高了2.2倍和25.4倍。稳定性试验表明,LF-BAI共无定形物在25 ℃/60%RH和40 ℃/75%RH条件下稳定至少90 d,表现出良好的物理稳定性。
摘要:
制备盐酸米诺环素微球贮库,并评价其体外缓释效果及理化性质。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 为原材料,采用静电喷雾的方法制备得到盐酸米诺环素微球,并通过偏振光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对微球形态大小进行表征,将其与蔗糖乙酸酯异丁酸酯(sucrose acetate isobutyrate,SAIB)原位贮库以1∶10的比例混合形成盐酸米诺环素微球贮库,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及孔隙率变化。结果表明,盐酸米诺环素微球表面光滑,直径(5.294±1.222)μm。盐酸米诺环素微球与SAIB混合形成盐酸米诺环素微球贮库后,盐酸米诺环素的突释大幅度降低,在第1天从60%降至3.27%并持续释放至第42天。同时结果表明该贮库在0~15 d孔隙率由(12.53±0.43)%迅速增加到(32.53±0.43)%,15~45 d孔隙率由(32.53±0.43)%缓慢增加到(33.81±0.54)%。本研究制备的盐酸米诺环素微球贮库制备工艺简单、释药性能良好,有望成为盐酸米诺环素给药的一种有效途径。
摘要:
研制他唑巴坦杂质A国家标准物质,为提高国内他唑巴坦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对他唑巴坦杂质A进行合成,利用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结构确认,并对杂质A进行含量均匀性检查和短期稳定性考察,再测定其水分和炽灼残渣含量,并以10 mmol/L醋酸铵溶液-乙腈(98∶2)为流动相的高相液相色谱法测定杂质A的纯度,应用质量平衡法确定首批他唑巴坦杂质A国家标准物质的含量,同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定量法测定其含量,与质量平衡法结果相互验证。结果发现,本研究所研制的他唑巴坦杂质A标准物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2015年版)他唑巴坦系统适用性溶液中最大降解杂质和USP41中收载的他唑巴坦有关物质A标准物质结构一致;在95%置信范围内,分装后杂质A的瓶间和瓶内方差之比为0.61(小于F0.05(11,12)),均匀性良好;杂质A中有机杂质含量为0.90%,水分含量为1.24%,无机杂质含量为0.25%,以质量平衡法确定杂质A含量为97.6%,与核磁共振波谱定量法结果97.1%基本一致;在25 ℃条件下,杂质A面积归一化纯度在0、3、5和10 d的均值均为99.1%,证明样品在室温下10 d内稳定。本研究首次制备了他唑巴坦杂质A国家标准物质。
摘要: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测定氨基酸原料药中5种糖类杂质的分析方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富集氨基酸样品中的残留糖类杂质,并采用Lichropher NH2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进行分离,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漂移管温度为40 ℃;增益值为8;载气为氮气(压力为350 kPa)。经验证,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检测限为20.8 ~ 75.0 mg/kg,定量限为96.2 ~ 238.8 mg/kg,5种糖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加样回收率在84.9% ~ 107.8%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准确可靠,可用于氨基酸原料药的残糖杂质分析。
摘要:
为评价艾叶乙醇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STZ(35 mg/kg)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ICR小鼠,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5 mL/kg 0.5% CMC-Na)、艾叶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100 mg/kg)和高剂量组(400 mg/kg)。连续给药6周,每天记录小鼠的饮水量及摄食量,每周记录并比较小鼠的血糖指标。测定给药6周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耐量(OGTT)水平。结果显示,艾叶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小鼠的饮水量、摄食量、体重及空腹血糖和血糖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降低(P < 0.01),口服葡萄糖耐量也显著改善(P < 0.01),艾叶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小鼠的TG、TC和LDL-C显著降低(P < 0.01)。实验结果提示艾叶乙醇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具有显著调节、改善作用,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摘要:
研究左旋奥拉西坦对动物记忆障碍模型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左旋奥拉西坦高剂量(0.96 g/kg)、左旋奥拉西坦中剂量(0.48 g/kg)和左旋奥拉西坦低剂量(0.24 g/kg)组。采用跳台实验和Y-电迷宫实验研究左旋奥拉西坦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亚硝酸钠所致小鼠记忆巩固障碍和乙醇所致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并用试剂盒检测东莨菪碱所致记忆获得障碍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ACh)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跳台实验结果显示,左旋奥拉西坦高、中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小鼠的反应时间、错误次数均显著性降低,逃避潜伏期显著性延长。Y-电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左旋奥拉西坦高、中剂量均显著性缩短小鼠的潜伏期,提高正确次数,显著提高小鼠学习记忆保持能力。与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模型组相比,左旋奥拉西坦高、中剂量组可显著性升高小鼠脑组织中ACh的含量,降低脑组织中AChE活性。提示左旋奥拉西坦可以改善记忆损伤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脑内ACh的含量和降低脑内AChE活性,改善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有关。
摘要:
为探究绞股蓝总皂苷(GP)对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其初步机制,以及对高脂饮食及高剂量辛伐他汀所致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高胆固醇饮食喂养金黄仓鼠诱导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对GP进行研究。实验动物金黄仓鼠分为空白组、高胆固醇饮食组、绞股蓝总皂苷低高剂量组(60 mg/kg、120 mg/kg)、辛伐他汀组(10 mg/kg)组,绞股蓝总皂苷与辛伐他汀联用组(120 mg/kg + 10 mg/kg)。通过动态监测药物治疗14 d和23 d的血胆固醇、肝功能等相关指标考察其药效,检测血清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9型(PCSK9)的分泌量并初步探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GP能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并显著降低PCSK9的分泌量。结果表明,GP对饮食诱导的高胆固醇血症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可能与抑制PCSK9的分泌有关。此外,GP能够有效改善高脂饮食和高剂量辛伐他汀造成的肝脏损伤,为GP与他汀类药物联用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
筛选岗松中抗前列腺素E2受体4(EP4)的拮抗剂和探讨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体外建立HEK293T-EP4细胞拮抗剂筛选模型,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技术筛选岗松活性成分。SPF级别ICR小鼠,雄性,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岗松提取物BF-2(100、50和25 mg/kg)组,体内建立胶原诱导型类风湿性关节炎(CIA)小鼠模型,测量小鼠足趾肿胀体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岗松提取物BF-2(100、50和25 mg/kg)组和阿司匹林组,采用醋酸诱导扭体试验观察扭体次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EP4体外拮抗剂筛选模型,初筛结果发现岗松提取物BF-2,BF-20,BF-11和BF-12具有较强的EP4拮抗活性[(102.11 ± 3.45)%,(90.31 ± 3.59)%, (75.72 ± 1.79)%和(76.84 ± 1.64)%],其中,BF-2拮抗活性最强(IC50 = 0.99 ± 0.08 μg/mL)。BF-2可以明显抑制CIA小鼠的足趾肿胀,并缓解关节软骨基质降解和炎性细胞浸润。同时,与对照组比较,BF-2各剂量组小鼠的扭体次数均显著减少。筛选得到了一种EP4拮抗剂BF-2,并且具有潜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
摘要:
为探讨抗炎三肽KdPT治疗眼干燥症的疗效,用0.2%苯扎氯铵溶液处理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建立眼干燥症模型;造模4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KdPT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人工泪液和1、10、100 μg/mL KdPT。治疗3、5、7、10、14 d后,观察眼表面形态,进行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治疗14 d后用酚红棉线测定泪液分泌量;治疗14 d后处死动物取出右眼角膜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治疗3、5、7、10、14 d后,各组小鼠的状态和体重无明显异常。治疗14 d后,KdPT可促进泪液分泌,修复受损角膜上皮,对小鼠眼干燥症有显著治疗作用。KdPT有可能被开发为一种新型的眼干燥症治疗药物。
综述
摘要:
目前,脑胶质瘤的常规治疗尚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脑胶质瘤中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分子-3 (TIM-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蛋白(LAG-3)、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B7-H4和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VISTA)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总结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摘要:
液体制剂是目前儿童临床上常用的口服给药剂型。本文从临时配制口服液体制剂、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纳米混悬剂、纳米乳剂、自纳米乳剂和以牛奶为载体的液体制剂方面对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剂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高效的掩味/矫味技术、安全辅料的使用、高要求的技术标准及验证策略、建立良好的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有助于开发更加安全有效且依从性更高的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制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剂型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摘要:
随着生物制剂的迅猛发展,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以其低毒高效的优点占据临床治疗的重要地位,临床疗效的个体差异对开展抗体药物的常规治疗药物监测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建立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定量测定单克隆抗体,对于其临床应用至关重要。近年来LC-MS/MS技术在大分子药物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LC-MS/MS技术在单克隆抗体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为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x 关闭 永久关闭